※血紅素存在於紅血球中,是由血鐵素與血色蛋白所組成。人類血液呈紅色,正是因為紅血球內飽含血紅素的原故。血紅素主要有吸附及釋放氧氣與二氧化碳的功能,可以維持身體所需的能量,維持生命現象。

鐵是血紅素的重要成分,一個健康成人身體內所有的鐵質約有3-5克,約可鑄成一根長達5公分的鐵釘,這些鐵質的三分之二是存在於血紅素裡。



根據行政院衛生署規定,血紅素女性高於12gm/dl、男性高於13gm/dl;或血液比重,女性1.052、男性1.054以上,才合於捐血標準。



通常合於這個標準的捐血人,男性較女性為多,女性由於生理的特性,血紅素及血液比重較男性為低。



血紅素一般正常的範圍:

 根據Wintrobe Clinical Hemotology,台大醫院及各大醫院平均值標準:

女性12~16gm/dl,亦有人採用11~15gm/dl

 男性13~18gm/dl,亦有人採用12~17gm/dl

 

※血液比重有時會因身體狀況而略有改變,如營養不良或貧血或慢性肝臟疾病及腎症等,血液比重會有降低情形。



※貧血常見臉色蒼白、頭暈、心悸、無力等缺氧的症狀,最常見的貧血,就是缺鐵性貧血,佔貧血原因的40-50%。



正常血紅素為二價鐵離子,若被氧化成三價鐵離子,就會失去攜帶氧氣的功能,而形成變性血紅素血症,變性血紅素血症是臨床並非罕見,且可能致命之臨床急症,臨床症狀與變性血紅素百分比有相關性,一般而言,5-10%時皮膚可能發紺,不適之主訴多在20-45% 以上,如不安、呼吸困難、虛弱無力、頭暈、頭痛、嗜睡、暈眩(syncope)、心搏過速、神智漸不清等症狀,變性血紅素大於70% 以上若不立即治療則會死亡。變性血紅素血症依不同的發病原因概分為二大類,先天性變性血紅素血症(congenital methemoglobinemia)及後天性或中毒性變性血紅素血症(acquired or toxic methemoglobinemia)。臨床上常見之致命者多為後天性血紅素血症,臨床醫護人員應熟悉此病症,以免遲延診斷造成憾事。一般而言,攜帶氧氣之血紅素在釋放氧氣時,同時可能失去電子,形成變性血紅素,但因細胞內具有兩種還原酵素,NADH-細胞色素b5還原酵素(NADH-cytochrome b5 reductase),而使得人體內之變性血紅素,在正常情況下維持在1%以下,但約需數小時至十數小時,若有意外中毒時,緩不濟急,無法使用此途徑還原變性血紅素血症,而需NADPH變性血紅素還原酵素(NADPH-dependant methemoglobin reductase),這雖也是正常人身體內之另一主要且較快速的生理途徑,但需同時加入外來的電子接受者,如甲烯藍、維生素C、riboflavin等,才可使電子快速由NADPH轉移至血紅素內,進而減少變性血紅素,達到治療變性血紅素血症之效果。變性血紅素大於10 %,血液會呈現巧克力棕色(chocolate-brown),但最具診斷價值之檢驗是變性血紅素之濃度,分數氧氣飽和度(fractional oxygen saturation)降低與氧化劑接觸史。 變性血紅素血症的治療以變性血紅素濃度為基準,若變性血紅素濃度在50%以上者,立即以甲烯藍治療,否則恐有性命之憂。 (臨床醫學 2006; 57: 105-11)


參考資料 臨床醫學與捐血中心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inlu6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