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上聖母生平
天上聖母又稱天妃、天后、媽祖婆、湄洲媽祖等,媽祖俗姓林名默娘,福建省興化府莆田縣人,於宋太祖 建隆元年﹝公元九六零年﹞歲次庚申農曆三月二十三日降生,滿堂異香飄溢,經時月餘,不聞啼哭,因命名為 「默娘」。 
媽祖自幼聰明,過目成誦,喜淨禮佛,孝順父母,友愛兄姊,十六歲時井中得銅符,始屢扶危解厄,備受鄉里景仰,媽祖具有先天佛性,受教育於儒門,得道於道家,集三教之精神,以慈悲之真理,濟世救人,普渡眾生。其精神之偉大,意義之崇高,故能歷久益盛,引為世人崇拜。

迄於宋太宗雍熙四年﹝公元九八七年﹞歲次丁亥農曆九月初九日重陽登上湄峰,遂升天成道而去,而後即經顯聖,救渡世人,媽祖的偉大精神永在人間。 
當今現代社會中,媽祖信仰之所以能保持鼎盛狀態,因媽祖的神性能適應社會條件的變遷,從海上的保護神 [為我國沿江沿海人民所崇仰守護航海之女神,已有千年之歷史矣。宋宣和五年以後,歷代皆有皓封,官、民尊敬有加。清康熙五十九年,朝廷正式列為祀典,雍正十一年更通令全國沿海各省一體建廟,春秋祠祀。其奉祀最盛,廟宇 最多之省份,則為臺灣。蓋臺灣所有移民皆航海而至者,故聖母在臺灣地區香火最盛 ],進而轉化成為各行各業及一般家庭,都可向媽祖祈福的萬能神。只要虔誠的膜拜,效法媽祖慈悲濟世的精神,人人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社會一定安和樂利,人人事業順利全家平安。


歷朝對天上聖母之褒封
宋徽宗宣和四年,給事中路允迪使高麗,感神功,奏上,賜「順濟」廟額。 

高宗紹興二十五年封「崇福夫人」。
二十六年封「靈惠夫人」。
三十年加封「靈惠昭應夫人」。 

孝宗淳熙十年,以溫、台勦寇有功,封「靈慈昭應崇善福利夫人」。 

光宗紹熙元年,以救旱大功褒封,進爵「靈惠妃」。 

寧宗慶元四年加封「助順」。
六年,朝廷以神妃護國庇民大功,追封一家。
開禧改元,以淮甸退敵奇功,加封「顯衛」。
嘉定改元,以救旱並擒賊神助,加封「護國助順嘉應英烈妃」。 

理宗寶祐改元,以濟興泉饑,加封「靈惠助順嘉應英烈協正妃」。
三年,以神祐,加封「靈惠助順嘉應慈濟妃」。
四年,以錢塘堤成有功,加封「靈惠協正嘉應善慶妃」。
開慶改元,以火焚強寇有功,進封「顯濟妃」。 

元世祖至元十八年,以庇護漕運,封「護國明著天妃」。
二十六年,以海運藉佑,加封「顯佑」。 

成宗大德三年,以庇護漕運,加封「輔聖庇民」。 

仁宗延祐元年,以漕運遭風得助,加封「廣濟」。 

文宗天曆二年,以怒濤拯溺,加封「護國輔聖庇民顯佑廣濟靈感助順福惠徽烈明著天妃」,遣官致祭天下各廟。 

文宗至順元年,賜「靈慈」廟額。 

明太祖洪武五年,以神功顯靈,敕封「昭孝純正孚濟感應聖妃」。 

成祖永樂七年,以神屢有護、助大功,加封「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」,建廟都城外,額曰:「弘仁普濟天妃之宮」。 

宣宗宣德五年、六年,以出使諸番得庇,俱遣太監並京官及本府、縣官員詣湄嶼致祭,脩整廟宇。 

毅完崇禎十三年,加封「碧霞元君」。 

清康熙十九年,將軍萬正色以征勦廈門得神蔭、助取捷,並使遠遁,具本奏上,敕封「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」。
二十三年,琉球冊使汪楫以「水道危險,荷神護佑」復命,奏請春秋祀典。又將軍侯施琅,以「澎湖得捷,默叨神助」奏請加封;俱差官齋香帛、詔誥到湄褒嘉致祭。封「護國庇民妙靈昭應仁慈天后」。 

高宗乾隆二年,晉封「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天后」。
廿二年,加封「誠感咸孚」。
五十二年封天上聖母,御賜恬瀾昭貺匾額。
五十三年,加封「顯神贊明」。



歷朝對天上聖母之致祭詔誥 

  宋光宗紹熙元年加封「靈惠妃」詔

 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:『古今崇祀岳瀆、懷柔百神,禮所不廢,至於有功國家有裨民社者,報當異數。靈慈福利夫人林氏,靈明丕著,惠澤亶敷,累有禦災捍患之勛,今見救旱恤民之德,參贊既弘,爵寵應尊,茲特進封為「靈惠妃」。秩視海嶽之崇,典敘春秋之重,尚其服茲徽命,以懋鴻庥於勿替。欽哉。』



元世祖至十八年封「護國明著天妃」詔

  制曰:『惟昔有國,祀為大事,自有虞望秩而下,海嶽之祀日致崇極。朕恭承天休奄有四海,粵若稽古咸秩無文;惟爾有神保護海道,舟師漕運恃神為命,威靈赫耀,應驗昭彰;自混一以來,末遑封爵,有司奏請,禮亦宜之,今遣正奉大夫宣慰使左副都元帥兼福建道市舶提舉蒲師文冊爾為「護國明著天妃」。於戲!捍患禦災功載祀典,輔相之功甚大,追崇之禮宜優,爾其服茲新命,以孚佑我黎民、陰相我國家,則神之享祀有榮,永世無極矣!』


  世祖至元二十六年加封「顯佑」詔

  制曰:『惠澤調雨暘之序,鎮四海而保無虞,祥光映風浪之區,護歲漕而克有濟,忠貞衛國,慈惠寧民。先朝已著於綸褒,今日宜申其寵命,益旌徽號,允協僉言。元祀報功,獨超天極之貴,永行受職,永贊皇運之昌,祇服徽恩,懋弘寵貺,可嘉封「顯佑」。』


  成宗大德三年加封「輔聖庇民」詔

  制曰:『利涉洪波,顯造化難名之德,尊崇懿號,傳神明不朽之榮,申錫寵章,亶為殊典。』


仁宗延祐元年加封「廣濟」詔

  制曰:『愛人利物,仁克著於重溟,崇德報功,禮宜崇乎異數,肆頒綸命,用舉隆儀。護國明著天妃林氏,聰明通達,道心善利,當臨危履險之際,有轉禍為福之方祥飆迭馭,曾聞瞬息,危檣出入,屢見神光;有感即通,無遠弗屆,願東南之漕運,實左右之感依,不有褒恩,曷彰聖跡!於戲!爵以馭貴,宜宣懿號之加,海不揚波,尚冀太平之助,可加封「護國庇民廣濟明著天妃」。』


  文宗天曆二年加封「徽烈」詔

  制曰:『陰陽不測,惟神克盡燮理之道,河山永定,在國尤資轉運之功,故祀典所載莫重於懷柔,聖蹟所彰當加於崇奉;茲覽外廷之奏,允惟漕運之艱,不有護持曷臻浮達!護國明著天妃天地鍾靈、山川炳慧,風轉舵摧,屢救吾民之危,火流水淨常全蕃舶之危;至於暵浸之失時,莫不禱祠而請命;其禦大災捍大患也若此,則德懋官功懋賞也宜之,爰極徽稱,亶為異數,於戲!褒封二十字鴻號聿隆,允有無窮之譽,廟食億萬年龍光孔煥,尚其永孚于休!弘闡靈慈,益奉寵貺,可封「護國輔聖庇民顯祐廣濟靈感助順福惠徽烈明著天妃」。』


  天曆二年八月己丑朔日「祭直沽廟文」

  曰:『國家以漕運為重事,海艚以神力為司命,今歲兩運咸藉匡扶,江海無風濤之虞,朝野有盈寧之慶;帝用欽嘉,謹遣使者奉香仰答靈貺,惟億萬年神永保之。』


  十六日甲辰「祭淮安廟文」

  曰:『轉運資於溟海,積貯重京師;乘風駕浪,神明是司,裕國足民,朝廷攸賴。臣御命詣淮之廟,恭進御香,以報以祈,惟神鋻格,尚申佑之!』


  癸丑「祭平江廟文」

  曰:『至廣者海也,海之大百川會焉;至正者神也,神之命百靈聽焉。惟國之本資於食而歲之運浮於海,既歷溟渤之中,常有風波之險,今茲運艘接舳而來,微神陰相將奚致焉?謹潔牲醴、備樂舞,以答明賜,惟神居歆,永保無斁!』


  乙卯「祭崑山廟文」

  曰:『姑蘇之濱,太倉之口,運道所繇出也;浮江涉海衝風而擊浪也,怒濤狂瀾鯨吸而鰲擲也,萬里澎湃險不可測也。巍巍聖妃臨下有赫也,望洋不驚風波以息也,春夏所輸咸運於京,實靈貺也!奉命禋祀報明德也,神之保之長無極也!』


  丁巳「祭露漕廟文」

  曰:『三江控東南之會,春艎夏舶,雲集轉輸,聖神臨之濟險拯危,實國家之所式憑,而官民之所仰賴也。今歲漕運風瀾恬然,護國之功著於百世,謹奉香展牲,庸申昭謝,尚冀靈爽垂休無極。』


  甲子「祭杭州廟文」

  曰:『杭為大藩,財賦所聚,國計之重倚於東南,今茲物運咸利攸往;長江息浪,萬檣雲集,大海安瀾,永資粒食,神之相之,厥勳炳焉。景貺既渥,福祿是緩,巍巍廟庭,牲荐孔碩;用崇明典,與國咸休。』


  丁卯「祭越廟文」

  曰:『於越之域,外負大海,三江東注,運道所經,惟神眷佑,赫赫顯應︱弘開慈惠,濟我糧漕,萬里一息,靜無風濤。徽烈茂昭,天地同功,何以報賜?恭獻瓊漿,自今伊始,歲其清晏,萬世無疆。』


  壬申「祭慶元廟文」

  曰:『浙東水郡,襟江帶海,漕道遠涉,萬里波濤。神妃降鑒,丕著弘功,息偃狂颶,迅掃妖氛,轉運咸利,國儲充盈。永頌明德,百世揚休。』


  己丑「祭台洲廟文」

  曰:『洪維天妃,自天降臨,功侔化育,德配玄穹;瀚海安瀾,風帆順飛,弗驚弗震,是憑是依,惟茲運道,實賴扶持。恭承帝命,報答靈威,佑我邦家,永膺多福。』


  甲午「祭永嘉廟文」

  曰:『國家積貯,海運為重,春秋轉輸,風波不測,乃凌大海而安瀾,涉長江而飛渡,神所以衛之者,厥功弘矣!特遣臣奉香禱祀,惟靈惟聖,其永敷慈惠,以勵相我國家。』


  辛丑「祭延平廟文」

  曰:『劍之水兮潺湲,渺長溪兮汪洋;峙靈宮兮在上,鎮海嶽兮瑤壇,繽紛兮羽旄,絪縕兮天香。海不揚波兮安流。飄祥飆兮引舟,徼大惠兮罔極,濟我漕兮無憂。望白雲兮天際,乘彩鸞兮悠悠獻瓊觴兮式歌且舞,作神主兮永鎮千秋。』


  己巳「祭閩宮文」

  曰:『朝廷歲遣使奉香靈慈之廟,以答明賜,今春逮夏,漕舟安流悉達京師,其護國之功,庇民之德,莫甚於此。是用瞻禮閩宮吉蠲荐羞,惟神昭格,佑我皇運,以宏天休。』


  丁未「祭莆田白湖廟文」

  曰:『天開皇元,以海為漕,降神於莆,實司運道,願相王家,弘濟兆民,盛烈休光,終古不滅。特遣臣虔修祀事,承茲休命,永錫嘉祉,於斯萬年百祿是宜。』


  戊申「祭湄洲廟文」

  曰:『惟乾隆英淑之氣,鬱積扶輿,以篤生大聖,炳靈於湄洲,為天地廣覆載之恩,為國家弘治平之化,特命臣恭詣溟島,虔修歲祀,秩視海嶽,光揚今古。於戲!休哉。』


  癸丑「祭泉州廟文」

  曰:『聖德秉坤極,閩南始發祥,飛昇騰玉輦,變現藹天香。海外風濤靜,寰中麟鳳翔,民生資保賜,帝室藉劻勷。萬載歌清宴,昭格殊未央。』


  

皇明太祖高皇帝洪武五年壬子正月,敕封「昭孝純正孚濟感應聖妃」,遣官貤祭御祭文

  奉天承運皇帝制曰:『國家崇報神功,郊社旅望而外,非有護國庇民豐功峻德者弗登春秋之典,明著天妃林氏,毓秀陰精,鍾英水德,在歷紀既聞禦災捍患之靈,於今時尚懋出險持危之績,有裨朝野,應享明禋。朕臨御以來未及褒獎,茲特遣官貤詔封為「昭孝純正孚濟感應聖妃」,其服斯徽命宏佐休光,俾清晏式觀作睹之隆,康阜永著赫濯之賜。欽哉!』


  成祖永樂七年,欽差太監鄭和往西洋,水途適遇狂飆,禱神求庇遂得全安歸。奏上,奉旨差官致祭,賞其族孫寶鈔各五百貫。本年又差內官張悅、賀慶送勃泥國王回,舟中危急,禱神無恙。歸奏,奉旨差官致祭。本年又差內官尹璋往榜葛刺國公幹,水道多虞,祝禱各有顯應。回朝具奏,聖上以神功浩大,重裨國家,遣太監鄭和、太常寺卿朱焯貤傳詣湄山致祭,加封「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天妃」其詔:

  奉天承運皇制曰:『惟昭孝純正聖妃林氏,粹和靈惠,毓秀坤元,德配蒼穹,功參玄造,江海之大,惟神所司,佑國庇民,夙彰顯應。自朕臨御以來,屢遣使諸番及餽運糧餉,經涉水道,賴神之靈,保衛匡扶︱飛飆翼送,神光導迎,欻忽感通,捷於影響;所以往來之際,悉得安康。神之功德,著在天壤,必有褒崇,以答靈貺,茲特加封「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」,仍建廟於都城外,賜額曰:「弘仁普濟天妃之宮」。爰遣人以牲醴庶饈致祭,惟神其鑒之!』

  永樂十三年,欽差內官甘泉送榜葛刺國王,海中危急,禱祝獲安,詣廟致祭。

  永樂十三年,欽差內官往榜葛刺國;往來危懼,祈禱屢助顯應,奉旨詣廟致祭。十一月委內官張源到廟御祭一壇。

  永樂十五年,欽差內官王貴通、莫信、周福率領千戶彭祐、百戶韓翊並道士詣廟,修設開洋清醮。

永樂十六年,又差內官張謙到廟御祭,著本府官員陪祭。

  宣宗宣德五年,欽差太監楊洪等出使諸外國;神功加佑,風波無虞,特遣官祭告。

  制曰:『惟妙靈昭應天妃林氏,嵩嶽孕靈,巽坤合體,噓風吸雨,統江淮河海之完,佑國庇民,濟天地東南之險,適承水德乃亮玄工,海不揚波維爾嘉績,朕式欽焉。茲特虔修牲醴,遣官祭告,神其鑒臨!尚饗!』

  宣德六年,欽差正使太監鄭和領興平二衛千百戶,並府縣官員,買辦木石修整廟宇,並御祭一壇。

  制曰:『茲遣鄭和等道涉江海,往返諸番,惟遣有靈,默加佑助,俾風波無虞、人船利涉,浮達之際,咸賴底綏。特以牲醴祭告,神其饗諸!』




  康熙十九年,神助提督萬正色克復廈門;奏上,欽差禮部員外郎辛保等賚香帛詔誥加封致祭。

  奉天承運皇帝制曰:『國家懷柔百神,式隆祀典,海嶽之祭,罔有弗虔;若乃明祇效靈示天心之助順,滄波協應表地紀之安流,聿弘震壘之威,克贊聲靈之渥,豈擊人力?實惟神庥,不有褒稱曷彰偉伐,維神鍾奇海徼,綏奠閩疆,有宋以來累昭靈異。頃者島氛不靖,天討用張,粵自禡牙以逮奏凱,歷波濤之重險,如枕席以過師,潮汐無虞,師徒競奮,風飆忽轉,士氣倍增,殲鯨鯢於崇朝,成貔貅之三捷。神威有赫,顯號宜加,等封爾為「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」,載諸祀典。神其佑我兆民永著安瀾之績,眷茲景命益昭重潤之休!敬遣禮官往修祀事,維神鑒之!』

  琉球正使汪楫、林麟燴等題為聖德與神庥等事:『臣等一介小儒,遭逢聖主,特允會推遣使海外;臨軒天語如典如謨,臣等凜遵訓誨,恭捧御覽詔敕及諭祭文三道,星馳赴閩,於二十二年六月二十日諭祭海神天妃於怡山院。是時東風正猛,群言夏汎已過,未易開洋;乃行禮甫畢,風聲忽轉,柁樓旌旗盡皆北向;臣等知屬天妃示異,決計放舟。二十三日辰刻,遂出五虎門。過東沙山,一望茫茫,更無山影,日則雙魚引道,夜則萬鳥迴翔,助順效靈不可殫述。以海道考之。廿四日當過小琉球、花瓶嶼、雞籠、淡水諸山;而是日辰刻已過彭佳山,酉刻已過釣魚嶼,不知諸山何時飛越。廿五日應見黃尾嶼,不知何以遂踰赤嶼。廿六日夜見姑米山,又不知何以遂至馬齒山。此時琉球接對之陪臣唯恐突如出境,彼國無所措手,再拜懇求暫泊澳中,容其馳報;乃落篷而篷不得下、拋椗而椗不可留,瞬息已入琉球之那霸港,直達迎恩亭前矣;時方辰刻,距開洋三晝夜耳!臣等未經蹈險,視等尋常,而彼國臣民莫不相看咋舌,群言:「自古迄今未有神速如此者」。共稱聖人在上,海不揚波,則聖人在上,海可飛渡。遠人駭嘆如此,臣不敢不據實奏聞。至於貧瘠小邦常苦風旱,乃者典禮既竣,甘雨如傾,颶風不作,群欣足食。凡此天澤之應何非聖德之感!洵足流光史冊,焜燿千秋者也。
臣等潔己勵眾,幸免愆尤,冬汎歸舟還思利涉,而其時御筆詔敕盡留海邦,百神呵護不可復冀,風濤震撼,浪與天高,抓嵌無已,人皆顛覆;臣等當百死一生之際,惟有忠誠,自信必無他虞;煙灶盡委逝波,無由得窺彼岸,於是肅將簡命,共籲天妃謂:「神既受封聖朝,自應佑臣返節,如其獲濟,當為神乞春秋祀典,永載皇恩。」虔禱方終,神應如響︱於時束桅之鐵箍已斷十三,而桅不散,擊篷之頂繩一斷,不可復續,而篷不墮,桅前之金栓裂踰尺,而船不壞;有此三異,可歎神功。伏乞敕下禮臣,議舉春秋二祭,著地方官警肅奉行,則海疆盡沐神庥、履坦無非聖澤矣!伏乞睿鑒施行!』奉旨:『該部議奏。』


  靖海將軍侯福建提督施琅,為神靈顯助破逆,請乞皇恩崇加敕封事:『竊照救民伐暴示天威之震揚,輔德效靈見神明之呵護,閩之湄洲島有歷代敕封天后,往來舟楫每遇風濤險阻,呼之獲安,前提督萬曾經題請敕封。臣奉命征勦台灣,康熙廿一年十一月師次平海澳︱澳離湄洲水道二十里許,有天妃廟,綠遷界圯毀,僅遺數椽可蔽神像,臣因稍為整掃以安神。廟左有一井,距海數武,踩止丈餘,蕪穢不治。臣駐師其間,時適天旱七月餘,該地方人民咸稱:「往常雨順井水已不能供百日,今際此愆陽又何能資大師所需?」臣遣人淘浚,泉忽大湧,自廿一年十一月至次年之三月,晝夜川汲不竭,供四萬眾裕如也。此皆皇上峻德格天,使神功利我行師也;臣乃立石井旁,額之日「師泉」,以誌萬古不朽;且率各鎮營弁捐俸重建廟宇。及康熙廿二年六月十六、廿二等日,臣在澎湖破敵,將士咸謂:「恍見天妃,如在其上,如在左右。」而平海之人俱見天妃神像是白衣袍盡濕,與其左右二神將兩手起泡,觀者如市;知為天妃助戰致然也。又先於六月十八夜,臣標署左營千總劉春夢天妃告之日:「廿一日必得澎湖,七月可得台灣。」果於廿二日澎湖克捷,七月初旬內台灣遂傾島投誠,其應如響。且澎湖八罩、虎井,在大海之中,井泉甚少,供水有限,自臣統師到彼,每於潮退就海次坡中扒開尺許,俱有淡水可餐,從未嘗有;及臣進師台灣,彼地之淡水遂無矣。均由我皇上至仁上達昊蒼,故無往而不得神庥,俾臣克底成功,非特賜顯號無以揚幽贊之美、彰有赫之靈,臣擬於班師敘功之日,一起題請加封,近接邸報:冊封琉球正使汪楫以聖德與神庥等事具題請封,因以其靈異詳陳,伏乞皇上睿鑒敕封並議加封。』奉旨:『該部議奏。』部題:『遣官獻香帛讀文致祭,祭文由翰林院撰擬,香帛由太常寺備辦,臣部派出司官一員前往致祭。』康熙廿三年八月廿四日奉旨依議,欽差禮部郎中雅虎等賚香帛到湄詣廟致祭。御祭文曰:『國家茂膺景命,懷柔百神,祀典具陳,罔不祇肅。若乃天休滋至,地紀為之效靈,國威用張,海若於焉助順;屬三軍之奏凱,當惠澤之安瀾,神所憑依,禮宜昭報。惟神鍾靈海表,綏奠閩疆,昔藉明威克襄偉績,業隆顯號煙享有加。比者慮窮島之未平命大師之致討,時方憂旱,光澤為枯,神實降祥,皇源驟湧,因之軍聲雷動直搗荒陬、艦陣風行竟趨巨險;靈旗下颭,助成破竹之功,陰甲排空,遂壯橫戈之勢。至於中山殊域,冊使遙臨,伏波不興,片帆飛渡,允茲冥佑,豈曰人謀!是用遣官敬修祀事,溪毛可荐,黍稄惟馨;神其佑我家邦,永著朝崇之戴,眷茲億兆,益弘利賴之功。惟神有靈,尚克鑒之!』


  「福建水師提督藍」以康熙六十年光復台灣,叨神顯助,至雍正四年,題請匾聯,文曰:『題為神功顯著,仰懇睿鑒特加恩褒事︱竊照顯靈效順具見盛世之徵祥,申錫追封彌彰聖朝之鉅典,閩省有湄洲屹立大海島嶼中,建廟宇崇祀天妃寶像,其英靈昭著、歷代褒封,昭然可考;迨我朝康熙十九年,佑助前提督臣萬正色光復金、廈兩島,廿二年,佑相前端海將軍臣施琅奏捷澎湖、台灣,種種靈應,護國庇民,俱蒙聖祖仁皇帝覽奏敕封、欽差致祭,特隆祀典。緣廈島、台灣二處俱屬閩海要地,各有創建廟宇供奉天妃寶像。仰賴神庥,六十年台匪倡亂,臣同前任提臣施世驃,親統水陸官兵配駕商哨船雙前往討逆,維時六月興師,各士卒感佩聖祖仁皇帝深仁厚澤,踴躍應命,但恐頻發颱颶,因而致祝垂庇,果荷默相波恬浪息。且凡大師所到,各處井枯,甘泉焂爾騰沸,足供食用。再如六月十六日午,臣等督師攻進鹿耳門,光復安平鎮,正乃退潮之際,海水加漲六尺;又有風伯效順,俾各舟師毋庸循照招路魚貫而行,群擠直入。至十七、十九等日會師,在七崑身血戰殺賊,時值炎蒸酷暑,其地處在海中,乃係鹽潮漲退之所,萬軍若渴異常;臣復仰天祈禱,適當潮退,各軍士遍就崑身坡中扒開尺許,俱有淡水可餐;官兵人等無不駭異,咸稱:「若非聖祖仁皇帝天威遠被,曷致有神靈效順若此。」竊擬分平台灣南北二路後,即欲繕疏題請追褒,不虞提臣施世驃身歿軍前,臣時躬處海外,未由陳奏。幸於雍正三年十一月內趨赴闕庭叩覲天顏,面奏神功靈驗,請乞賜贈匾聯,以誌不朽;隨蒙聖主諭,臣於回任後,繕疏題請。茲臣合就遵旨備敘情由具題,仰懇我皇上特沛殊恩,賜結匾額聯章,俾臣製造懸掛湄洲、台、廈三處廟宇。再天妃靈神師實水師之司命,仍請恩加敕部,詳議追封先代,聖德彌彰而神功愈顯,將見鯨鯢永遁海宇,共慶昇平、波浪長恬商漁咸歌樂業矣。臣謹繕疏題請,伏乞聖主睿鑒賜給,敕部詳議,追封施行。為此具本謹題請旨。雍正四年正月十七日。』
謝恩疏文:『題為恭報懸掛天妃神祠御書匾額日期事︱雍正四年七月初三日承准禮部劄開:「為頒發御書匾額事:祠祭清吏司案呈:雍正四年五月十一日,內閣交出天妃神祠匾額御書神昭海表四字,應將神昭海表四字交與福建提塘送往,並知照水師提督敬謹製造懸掛可也。為此,合劄前去查照施行。」等因到臣,承准此。續於本年九月十二日,據臣家人林世雄在京齋捧御書神昭海表四字到廈,臣即郊迎至署,恭設香案,望闕叩頭訖,隨敬謹恭摹,召匠繪成匾式;遵照原題應懸掛湄洲、廈門、台灣三處天妃神祠,將恭摹字并繪成匾式,分送台灣總兵臣林亮、海壇總兵臣朱文召匠製造,擇吉敬謹懸掛去後,所有廈門天妃神祠,臣遵即製造匾額,擇吉於本年十二月十一日敬謹懸掛。又於十二月十三日准台灣總兵臣林亮諮稱:「台灣天妃神祠御書匾額遵即製造完竣,業經擇吉於本年十一月廿八日會同台灣文武官員恭迎至祠敬謹懸掛。合將日期咨覆」。等因。續於十二月十七日又准海壇總兵臣朱文咨稱:「湄洲天妃神祠御書匾額遵即製造完竣,經擇吉於本年十二月十一日親率屬員恭迎至祠敬謹懸掛。合將日期咨覆。』等因。各到臣,准此,竊照神靈效順允協盛世祥徵,宸翰特頒彌朋聖朝鉅典,閩省天妃英靈彰著,歷代褒封昭然可考;康熙六十年間,台灣匪倡亂,臣同前任提臣施世驃親統官兵前往討逆,維時六月興師,各士卒感佩聖祖仁皇帝深仁厚澤,踴躍用命;但恐時值颱颶頻發之候,臨行虔祝垂庇;果荷顯靈默相,處處效順;經臣面奏請乞賜贈匾聯,以誌不朽,業蒙我皇上特頒御書神昭海表四字。臣奉到,隨即恭摹製造匾額,擇吉敬謹懸掛廈門天妃神祠,仍繪成匾式分送台灣總兵臣林亮、海壇總兵臣朱文循照,召匠製造,擇吉敬謹懸掛台灣、湄洲二處天妃神祠去後,茲准各咨報懸掛日期前來。具見宸翰輝煌、神功有赫,允垂億萬年盛典;行將鯨鯢永遁,海宇共慶昇平,波浪長恬,商漁咸歌樂業矣。所有敬謹懸掛天妃神祠御書匾額各日期,理合繕疏題報,伏乞皇上睿鑒施行。
為此,具本謹具奏聞。雍正四年十二月二十日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湄州祖廟考

  天后於宋雍熙四年九月九日到湄洲飛昇,里人立祠祀焉;僅落落數椽,而祈禱報賽殆無虛日;後有商人三寶感戴神庥,捐金創建廟宇。宋仁宗天聖中,神光屢現,荷庇佑者鳩貲廣大其地,廟廡益增巍峨。明洪武七年,指揮周坐重建寢殿、香亭、鼓樓、山門,復塑寶像。又有張指揮建一閣於正殿左邊,名「朝天閣」。永樂初年詔擴大廟宇,不時致祭。宣德六年,遣官修整廟宇。國朝康熙二十二年,總督姚越蓋鐘鼓樓、山門,又將東邊朝天閣改為正殿。

「將軍」施建梳妝樓及朝天閣、神殿、丹房,廟宇由是壯觀。

  按:天后宮廟建立者多,即莆田一邑已有平海、涵江、莆禧、黃石、吉了、白湖、聖墩、江口及城中之文峰宮、西巖等處,不可盡述,茲以湄洲為后昇天之地,故獨詳焉考之。

附:楹聯.

忠信涉波濤周歷玉洲瑤島,神明昭日月指揮水伯天吳。
    
乾隆御賜
徯我后波平蒼海,酌我姑酒滿金罍。 
    
乾隆年間進士林炳麟敬撰.
后德神功頌遍天涯一航普濟,地靈人傑歌傳水調八音克諧。

四海恩波頌莆海,五洲香火祖湄洲。
鈞天鐘磬張廷陛,寰海魚龍拜冕旒。

涉海凌波朗朗天樞占北斗,
阜財解慍洋洋水樂譜南薰。

順風天意涉川利,
濟險神功護國靈。

螺港鐘靈奇女子救父尋兄惟孝悌亦惟忠信,
鮮江著跡真聖人扶危拯險大慈悲即大英雄。

呵護航行羽化千年長在望,
仰瞻石像神通兩岸合言歡。

寄題莆田湄嶼奉媽祖石雕像,
用志景仰。
丁卯五月 北山虞愚。 

湄洲媽祖祖廟尋源

湄洲媽祖祖廟,址在福建省莆田巿湄洲島,創建於宋代,為大陸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位於莆田市之東南,由莆田至湄洲島對岸之文甲港距離四十四公里,在港口搭船至湄洲島約二十分鐘行程,湄洲媽祖祖廟就在湄洲島上。

莆田,古稱蒲口,始見于陳天嘉五年。在春秋戰國時為越地,秦朝時屬閩中郡,西漢初屬閩越國,至武帝時,隸屬會稽郡,東漢光武帝分會稽為東、南二部都尉,莆田屬南部都尉,獻帝時屬侯官縣。三國鼎立,吳永安三年,屬建安郡,晉太康三年,析建安置晉安郡,屬之。隨開皇九年,始置莆田縣。宋太平興國四年,析置興化縣,並建太平軍於興化縣,尋改興化軍,八年,移軍始於莆田。元改興化軍為興化路,明洪武二年,改興化路為興化府。清順治三年,福建歸入清版圖,興化府領縣二,仍舊沿之。

湄洲媽祖.祖廟之沿革

湄洲媽祖祖廟,址在福建省莆田巿湄洲島,創建於宋代,為大陸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

湄洲天后宮原為媽祖之父林惟愨官都巡檢時,執行海上公務而建之行館,媽祖逝世後,湄洲民眾感念其遺德,乃於此奉祀,故稱為祖廟。湄洲媽祖祖廟自肇造後,歷代迭有重修,如宋仁宗天聖年間﹝西元一○二三至一○三二年﹞,明洪武七年﹝西元一三七四年﹞,泉州衛指揮周坐為重建寢殿、香亭、鼓樓、山門,後又有周姓指揮在正殿旁建朝天閣。宣德六年﹝西元一四三一年﹞,鄭和第六次下西洋歸來,奉旨御祭擴建。清康熙二十二年﹝西元一六八三年﹞,福建總督姚啟聖為重建鐘鼓樓、山門,而將朝天閣改為正殿。二十三年靖海侯施琅增建梳妝樓、朝天閣、佛殿、僧房,後又陸續增建觀音亭、中軍殿、土地廟等,光緒六年﹝西元一八八○年﹞,閩浙總督何景倡捐修建。大陸文化革命十年浩劫,遭受嚴重破壞,民國七十至七十八年﹝西元一九八一至一九八九年﹞,陸續重建正殿、寢殿、鐘鼓樓、牌坊、山門、朝天閣、梳妝樓、升天閣、中軍殿等。文化革命時,僅明代所建之祜德祠、明秦幫錡所鐫「觀瀾」、清僧照乘鐫「升天古蹟」等石刻未被破壞。

湄洲媽祖祖廟建築

  湄洲媽祖祖廟建築龐大,依序為第一進大牌坊係三開間建築,兩側長廊依山勢漸高而建,坊與長廊相連呈ㄩ字型。第二進山門為五門城樓式建築,內有供奉千里眼和順風耳。第三進為三開間建築之儀門,俗稱聖旨門。拾階而上則為鐘樓、鼓樓左右兩旁分立,第四進正殿為重簷式建築,左側為中軍殿,右側為二進式寢殿,升天古蹟,二層式梳妝樓、佛殿和聖母祠。第五進為八角型之層樓式朝天閣,閣左後山上為八角型三層式升天樓和觀音殿,殿下方則為五帝廟,山頂於媽祖千年聖誕時雕一置一尊媽祖白色石雕像,高達十四公尺。並建有龍鳳亭、觀日亭、愛鄉亭、思鄉山莊、慈佑山莊、香客山莊、祖廟餐廳等服務設施。

湄洲媽祖祖廟--民俗、文物、祭典.

  「神明生」是奉祀神祇誕辰之日,通常舉行慶祝活動,這些節慶活動久而久之形成民俗活動。以天上聖母來說,自宋紹興二十六年起,由朝廷春秋兩祭媽祖,湄洲媽祖祖廟於民國八十三年﹝即西元一九九四年﹞農曆三月廿三日媽祖誕辰,制定「湄洲祖廟祭典」並實施之,據福建媽祖文化基金會編印之祭典簡介,其祭典程序如后:

  「祭筵塔蓋在正殿鐘鼓樓前的平台上,筵中設神位和香案,並按傳統禮制擺上各種祭器。牲禮用全豬全羊之少牢。主祭人由祖廟董事長擔任,另設陪祭人與祭人拜位,分別由分靈廟擔任,全部祭儀活動由司禮生引導和伺候。

  樂舞為八佾舞,樂分迎神、初獻、亞獻、終獻、送神五章。儀仗全副分列于祭筵、丹陸、樂池、舞池兩旁,另設儀隊於聖旨門兩旁守衛。

  儀式.
嚴鼓三通;宣佈祭典開始,鳴禮炮;儀仗隊、儀衛隊、樂生、歌生依次就位;司禮生引主祭等并舞生就位;迎神、上香;讀祝文;讀祝文、奠帛;行初獻禮;行亞獻禮;行終獻禮;焚祝文、焚帛、送神;禮成。



賢良港天后祖祠

  天后祖祠,址在莆田縣忠門鎮港里村,創建於宋代,永樂十九年﹝西元一四二一年﹞,圯壞,朝廷撥款重修。清初為防百姓助南明鄭成功,將沿海百姓往內遷移,時港里居民被遷往涵江,隨帶媽祖和神主牌寄奉涵江天后宮,祠遂廢圯。康熙二十三年,台灣歸入版圖,明朝已絕,朝廷准許百姓遷回沿海,里人乃重建之。乾隆間,台灣安平鎮官民重修,惜毀於西元一九六○年代文化大革命,現存建築物係近年依清代原式樣重建,座西北朝東南,占地六一四.六平方公尺,依序為大門、拜亭、正殿、后殿。主祀宋代媽祖木雕像,敕封媽祖父母木雕像。現保存有乾隆間之「重建天后祖祠」乃「歷朝褒封微號」石刻碑記等文物,天后祖祠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。

附:賢良港祖祠考

  港之祖祠前代已有建立,明永樂十九年,上以天后屢著靈異,聞祖祠圯壞,特命內宮赴港修整。及嘉靖時,倭人擾攘,民居盡被燬,獨祠不壞。祠內供奉始祖唐郡州刺史公暨后之高曾祖、父、兄並后寶像。順治辛丑年,奉文遷界,子姓將神主、寶像暫寄於涵江天后宮,祠遂圯。康熙二十年,展界復回,鄉人同子姓鳩工建造,赴涵請歷代神主,供於寢堂,寶像供於中廳,春秋二祭皆在於斯。

  世傳祠內寶像係異人妝塑,各處供奉之像皆不能及;以遷界寄奉涵江,至復界時,子姓到涵請回,涵之里人不肯,乃同詣神前卜筊,得九十九聖筊,涵江里人遂備船,用綵亭、鼓吹送寶像登舟,船甫開,雷雨驟至,隨船之後,而船不沾濡。既入祠,雷雨大作,水溢堂廡,鄉族之人不能行禮;口祝於后,雷雨即時屏息,風掃地乾,瞻拜者莫不詑異。祠後,凡有到祠請香火者,多有雷雨隨之,至今猶然。


敕封天后及天上聖母世系概述

  天上聖母,或稱媽祖婆,姓林,名默娘,生於宋太祖建隆元年庚申﹝西元九六○年﹞三月廿三日酉時,卒於宋太完雍熙四年丁亥﹝西元九八九年﹞九月初九日,係福建興化府莆田縣湄洲嶼人。

林氏宗譜云:「天后,晉安郡王林祿公二十二世孫惟愨公第六女。祖孚公,曾祖總管保吉公,高祖州牧圉公,世居莆之湄洲嶼,母王氏,后生於宋太祖建隆元年庚申三月廿三日酉時。誕時地變紫色,滿室異香,鄰里咸異。始生至彌月,不聞啼聲,因名曰默。

幼而聰穎,不類諸女,窺井神授符錄,遂靈通變化,驅邪或救世,屢顯神異。常乘席渡海,駕雲遊島,嶼眾號曰通元靈女。至宋太宗雍熙四年丁亥九月初九日,白日飛昇,年二十八歲。是復嘗衣朱衣,飛翔海上,里人祠之,威靈屢顯,護國佑民。宋宣和癸卯年始賜順濟廟額,歷朝累褒封號,春秋致祭載在祀典。乾隆五十二年敕封天上聖母,御賜恬瀾昭貺匾額。

  天上聖母事蹟,據莆田縣志云:「宣和癸卯給事中路允迪使高麗,中流震風,八舟七溺,獨路所乘,神降于檣,安流以濟,使還奏聞,特賜順濟廟號。紹興己卯,江口海寇猖獗,神駕風一掃而去,其年疫,神降于白湖,去潮尺許,堀坎湧泉,飲者輒愈,封昭應崇福................康熙二十年,舟師南征大捷,提督萬正色以妃靈有反風之功,聞於朝,加封昭靈顯仁慈天后,遣官致祭.雍正十一年總督郝玉麟奏請省會神祠照龍神例,督撫主祭並令各省有江海處所,一體葺祠致祭.。」

  

[天上聖母之世系簡表]

如圖所示..

祿→景→緩→靖之→遂之→遯民→玉珍→元次→銑→孝寶→文濟→國都→玄泰→萬寵→披→蘊→愿→圉→保吉→孚→惟愨→天后。

  天上聖母是海神,閩浙沿海一帶居民,早已視之為海神供奉。台灣遠處海中一隅,先民遠度重洋謀生,為祈渡海平安,乃紛紛奉祀天后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宋仁宗皇帝題詩

長林派出下邳先 移入閩邦遠更綿

忠孝有聲天地老 古今無數子孫賢

故家喬木蟠根大 深谷芝蘭奕葉鮮

上下相承同記載 二千年後萬斯年

莆郡卿家名望族 三仁而下爵王公

存孤實抗回天義 報國常懷貫日忠

德潤丰姿人有異 光增譜牒世無同

古今紀載難窮盡 一代強如一代隆

天上聖母信仰背景─林姓溯源

林姓後裔秉太祖公遺訓,均能奉公守法、忠孝持家,歷代帝王褒獎甚多。
宋嘉祐六年侍御史臣林悅乞歸祭掃祖墳,宋仁宗皇帝特題詩、並御詩忠孝
本文僅將其略作概述:

宋仁宗皇帝御詩忠孝.

嘉祐六年侍御史臣林悅乞歸祭掃祖墳墓...........

仁宗問日卿殷少師苗裔家乘可得見乎悅取族譜以進閱

數日御筆大書忠孝二字於譜首鈐以御寶又賜書二章

曰卿珍重到家可則回京供職



林姓溯源 長林賜姓

糜躬非仁 蹈難非智
死於其死 然後為義
忠無二心 烈有餘氣
正直聰明 至今猛視
諮爾來代 為臣不易
唐翰林學士李白敬贊

相傳媽祖姓林,名默娘,為林姓列祖列宗中,最受敬仰者之一,本文僅先將林姓之得姓起源最一探討,以明其信仰之源。

林姓之起源,可追溯自商朝時期之比干公,稱為林姓之太始祖。當時殷商紂王無道,其叔比干以太師重位忠諫,紂王聽信纔言,謂忠臣之心肝為紅色,奸臣則為黑色,因之剖視其心。時太師比干之妻陳氏懷有身孕,聞訊,逃匿長林石室中,後生一子名堅,周武王克商,賜姓為林,並封為清河公,食采博陵。是以林氏以比干公為太始祖,堅公為始祖。﹝博陵,古冀州地,又稱西河,故林姓堂號常稱為『西河衍脈』。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inlu6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