痛風就是尿酸鹽結晶沈積於關節腔內而造成關節發炎引起腫痛。要討論痛風的臨床症狀,就要先了解它的自然病程。如果說任由痛風發展而不規則治療的話,一般會經過四個階段:


1.   無症狀的高尿酸血症:通常是在一般的例行抽血檢驗時,偶然發現尿酸值偏高。根據統計發現,一般人口可能有高達5%的人,可以發現尿酸偏高,但其中僅有510%的人會有痛風發作。所以尿酸高並不就等於痛風,而尿酸本身和身體其他部位的酸痛也沒有關係。通常在這個階段是不會有任何特殊症狀,一般也不需要治療。但是病人一旦發現自己尿酸偏高的話,應該由風濕科醫師詳細評估檢查,是否有一些造成尿酸偏高的潛在性疾病,或是有服用其他藥物(如利尿劑、阿斯匹靈、抗結核藥……),造成續發性尿酸偏高。同時要注意腎功能狀況,且一併檢查是否有糖尿病、高血壓及高血脂症等等。


2.   急性痛風性關節炎:尿酸偏高的人,約有510%經過10到20年後進入這個階段。通常是30歲到50歲左右的男性(女性一般在停經後),某天突然下肢的某一關節部位發生急性的紅腫熱痛,甚至痛到無法走路。一般第一次的發作幾乎都在腳的大拇指關節,此外也有可能發作在踝關節或膝關節,但很少發生在手關節。通常第一次的發作,即使不治療,關節的腫痛也多半在一個星期內可以痊癒,但是很少人能忍得下疼痛而不尋求治療的。


3.   痛風間歇期:在一次痛風急性發作而腫痛慢慢消失後,疾病就進入所謂「間歇期」。在這個階段因為症狀已經消失,病人常掉以輕心,以為就此痊癒,實則不然,大部份的病人在1、2年內幾乎都會有第二次的痛風發作。之後如果未接受持續的藥物治療,發作的次數將越來越多,發作的間隔也越來越短,而每次的症狀也越來越厲害,侵犯的關節數目也隨之增加,並由下肢往上肢游走,最後產生痛風石而進入第四階段。


4.   慢性痛風石關節炎:病人從第一次急性痛風發作後,如果沒有規則的藥物治療,就會慢慢進行到這個階段,時間而言,快則2、3年,慢則7、8年,幾乎少有例外,一旦到這個階段,疾病的併發症就多了。最常看到的,就是乳白色或米黃色的痛風石出現在關節腔或關節周圍,造成關節的破壞變形,甚至需要開刀矯正。而有些痛風石則出現在耳輪或皮下組織,嚴重影響外觀。此外它也可以沈積在神經附近而引起神經壓迫,如腕隧道症候群(引起手麻、無力)。從解剖的研究可以發現除了腦部外,痛風的尿酸鹽結晶可以沈積在身體的各部位,尤其是腎臟,因為是排泄尿酸的器官,過多的尿酸結晶常沈積到腎實質,而造成腎功能損傷或引起腎結石。少數病人甚至腎功能慢慢惡化到需要洗腎的程度而不自知,所以痛風的危害不可謂不大。


痛風的診斷


一般的醫師碰到關節炎的病人,都會先檢查尿酸值,一旦尿酸值偏高就診斷為痛風,事實上這樣診斷痛風,誤診的機會相當大。尿酸和痛風雖然有密切的關係,但尿酸高合併關節炎不見得就是痛風,而痛風病人在急性發作時,血液中的尿酸值有高達3成的人是正常,甚且是偏低的。所以要正確地診斷痛風,光靠檢驗尿酸是不夠的。最主要的是要根據詳細的病史來判斷,並配合利用特殊的偏光顯微鏡來檢查所抽取的關節液,才能得到正確的診斷,給予病人最適當的治療。


如果在病人發炎的關節可以抽到關節液,並經由偏光顯微鏡觀察到尿酸鹽的針狀、負偏光結晶,就可下「痛風」的確切診斷。如果沒有關節液可供檢驗,則有賴詳細的病史來做判斷,痛風是一種很有特色的關節炎,一般有如下特性:


1.   超過1次以上的急性發作。


2.   關節的發炎程度在1天之內達到頂點。


3.   一般以單一關節炎發作。


4.   可以觀察到發作關節的紅腫現象。


5.   腳大拇指的指掌關節是最常發作的關節。


6.   單側關節炎侵犯腳的指掌關節。


7.   單側關節炎侵犯腳掌關節。


8.   有疑似痛風石形成。


9.   血中尿酸值偏高。


10.       X光檢查發現關節有不對稱的腫脹。


11.       X光發現有骨下囊腫但沒有骨質侵蝕。


12.       發炎關節產生的關節液,細菌培養是陰性反應。


如果說病人的關節炎病史,詢問起來有符合上述12點中最少6點的特性,則幾乎可正確診斷為痛風。也由此可知,尿酸值的高低只是診斷痛風的一項參考項目,千萬不要做為唯一證據。此外有很多關節炎發作起來也很像痛風,如假性痛風、反覆性風濕症、細菌性關節炎、反應性關節炎、類風濕性關節炎、膠原症關節炎等。這些皆有賴經驗豐富的風濕科醫師,根據病史、理學檢查及實驗室數據做正確的鑑別診斷。唯有正確的診斷,才能有正確的治療,否則失之毫厘、差之千里矣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inlu6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