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一般人如果食用豬血等動物血或鐵劑,鐵經過胃酸作用,就會使糞便呈現黑色。同樣的,如果上消化道(口腔、食道、胃或十二指腸)任何一部份出血,紅血球中的鐵也會經過胃酸作用,而排出黑便,也可能由嘴巴吐出鮮紅或像咖啡渣的血塊。

    十二指腸以下的空腸、迴腸(這三部份合稱小腸)與大腸、直腸、肛門,合稱下消化道,如果下消化道任何一部份出血,血液未經過胃酸作用,因此排出的糞便中有鮮紅色的血,稱為血便。有時候上消化道大量出血,而且腸道蠕動快速,血液來不及充分與胃液作用,也會產生血便。

  如果懷疑是因為服用鐵質或活性炭所致,可暫停服用看是否仍繼續出現黑便。若繼續有黑便,或最近沒有服用上述食物、藥物,則可推斷為上消化道出血。上消化道出血未必有症狀,請迅速到內科或胃腸科門診就醫。若有心跳脈搏加速或頭昏易喘等休克前症狀,務必立即赴急診就醫。醫師會檢驗糞便的潛血反應,若陽性則可判斷為消化道出血。

  消化性潰瘍(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),約佔上消化道出血原因的一半。肝門靜脈血壓過高,導致食道靜脈瘤破裂,常見於肝硬化病患,約佔一、二成。食道與胃接合處撕裂,常見於酗酒後嘔吐病患,約佔百分之五至十。血管異常,常見於先天性或腎功能衰竭,約佔百分之七。胃癌,約佔百分之五。糜爛性胃炎,可高達二成,但大部份病情輕微,由服用消炎止痛藥、飲酒或嚴重的內外科疾病所引起。主動脈與腸道間簍管。長期服用抗凝血劑(如阿斯匹靈),合併上述疾病,導致出血。

    
*要如何診斷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?
 
一、由脈搏、血壓變化評估出血量,決定是否緊急輸血。

二、插入鼻胃管洗胃,評估出血量與出血位置,為隨後的胃鏡檢查做好準備。

三、用藥物升高胃液酸鹼值、抑制胃酸分泌或降低肝門靜脈血壓。

四、經胃鏡電燒、綁住食道靜脈瘤或注射藥物直接局部止血。

五、嚴重、持續出血者,須手術治療。

六、除了穩定血壓脈搏等生命現象,與緊急止血,後續治療方式須視出血原因而定。

    
其實不管任何原因,只要造成消化道管壁的受傷,流出血液都叫做消化道出血。其臨床表現依出血位置、流血的量與速度不同而會有吐血、解黑便或血便等等的症狀。

  流出的血若未被消化掉即為鮮紅色,已被消化則變成黑色,這變化主要是因為血紅素被分解為鐵色素。

  所以上消道出血未流入胃內,或在胃裡停留非常短,即刻吐出就是鮮紅色的,舉個例子來說,肝硬化食道靜脈區張破裂出血就是一例。

  若流出的血液在胃裡經胃液作用後,就變成黑色或暗咖啡色,排到肛門會如柏油般呈深黑色,十二指腸潰瘍出血即是最佳例子。

  一般說來上消化道出血在六十西西以上大便就會變成黑色,但大量出血時血液未經消化液完全作用則會呈鮮紅至暗紅不等顏色。

  假使流血位置是在小腸或右側大腸時,大便則暗紅色居多,但出血量較多時,一樣會像左側的大腸出血,由肛門排出的糞色變得較鮮紅。

  若是直腸或肛門出血時,排出則完全是鮮血,通常是黏附在大便之外,與糞便不會攪混在一起;另值得注意,血液若停留在腸胃道裡的時間也是影響糞便顏色主因,在腸道內停留愈久就變得愈黑,有人估計血液在腸道內停留八小時以上即會變成黑色,故有些病例右側大腸出血時糞便也是暗黑色,這是由排便顏色推測出血位置也必須考慮的因素。

  消化道出血的原因有哪些呢?若依發生率高低上消化道出血大致是十二指腸潰瘍最多,次為胃潰瘍,出血性胃炎、胃癌、食道靜脈瘤等。

  下消化道出血則依次是痔瘡、大腸癌、良性息肉、感染性腸炎、憩室炎,以及近年逐漸增多的發炎性慢性大腸炎等。

  需小心的是當發生急性消化道出血時,這些症狀容易引起注意,提醒及早就醫,但有些疾病會產生慢性出血,如胃癌等惡性腫瘤,流血量少,又斷斷續續,看不到解黑便現象,但持續的血液流失造成貧血,故不明原因的貧血,腸胃道疾病都需考慮在內。

  消化道出血時,一般肉眼觀察即可知道,但少量出血,糞便外觀可能沒有變化,須靠大便檢查潛血反應,可是仍須留心一些食物會影響檢驗結果,例如前天吃了豬血糕、大量紅肉、維生素C等等,會產生偽陽性結果,誤以為糞便中有血。

  反之有些藥品,如鐵劑、鉍鹽會使糞便變黑,常誤以為消化道出血引起無謂的恐慌,也有些蔬果含大量色素,攝取過量也可能使大便顏色改變。

   (肝膽胃腸科醫師邱康程)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sinlu63 的頭像
    sinlu63

    sinlu63的部落格

    sinlu6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